网站标志
图片
新闻搜索
 
 
新闻详情
首页-【博世娱乐】-博世娱乐注册登录平台_首页-富豪扎堆的新加坡为什么艺术市场却令人失望?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24-01-23 12:52:36    文字:【】【】【

  首页-【博世娱乐】-博世娱乐注册登录平台_首页-富豪扎堆的新加坡为什么艺术市场却令人失望?(主管:QQ66306964 主管:skype live:.cid.6c7b79dae5ec9830)富途注册唯一的亮点是鲸美术馆的开幕和黄宇兴欧阳春双个展,感觉国内来的大部分藏家和画廊都是奔着这个来的,看朋友圈发鲸美术馆的比艺博会都多。当然新加坡多了一个SAM所在的艺术区,对在地的艺术氛围有很大提升,但似乎和艺博会的整体联动还是比较平淡,国立美术馆那边的夜我是因为整整四年没有来新加坡了,一个是考察一下博览会,想明年有没有可能我们画廊参加,一个是看看新加坡现在的变化!

  ART SG买气严重不足,作为藏家身份,一点都激不起我的兴趣,看到很多库存。唯一谈了一件韩国艺术家的作品,这位现在在韩国是非常热门的艺术家,收藏几乎都是机构,画廊和我说他们不想卖给韩国本国藏家了,因为已经很多了,这次就是想给新加坡的藏家,然而两张作品一张都没有卖掉。而作为画廊主我这次重点就是考察ART SG的,想看看明年参加的可能性,和国内国外参展的画廊同行都聊了聊,普遍感觉失望。虽然规模比东京现代大,大牌画廊也都有参加,但真没有东京现代的画廊带来的面貌有更多的国际感,按理说新加坡不缺钱,但目前看是真缺收藏当代的藏家,也没有国际藏家来参与其中,这应该就是最大问题吧。

  周边的展览看了新加坡美术馆(SAM)的展和新加坡国家美术馆(National Gallery Singapore)的展,说不上来喜欢,有时候过于强调本土性,很吸引外来目光,当然这几年东南亚艺术家在国际上异军突起,引人关注,然而对我个人而言还是很难感同身受吧。

  我还没有看到新加坡有一个很当代的艺术生态和循环,普通新加坡人很难参与到其中,我所认识的藏家都是从中国移民到新加坡的,而这部分在新加坡的比例少的可怜。从交易中心的角度更是很难,新加坡税收是一个很大的限制,和香港的零关税很难比,和首尔的全民收藏也很难比,和东京的庞大的美术馆体系也很难比,这些外部的条件都不具备,新加坡政府的机制又很强势,往往好心未必办好事!

  很多人会把新加坡比作ART HK时代的香港,但我觉得它可能更像很早以前的迈阿密。新加坡没有太多的艺术土壤和基础建设,跟香港或者亚洲具有一定艺术生态的上海、北京、首尔、东京、台北都不一样。即便现在有新加坡国家美术馆,那也是最近10年左右产生的机构,当然也有新加坡双年展,但除此之外它还是一个非常寡淡的地方。

  其实我们去年参加ART SG新加坡艺博会,反响非常好,属于我们参加的亚洲博览会里交易额比较靠前的。为什么今年没有参加?倒不是大家猜测的卖得不好,是因为2023年从全球政治经济来看都是一个比较波折的年份,折射在艺术市场上是会延迟的。从我的角度来说,2024年可能需要再观察一下,才知道如何部署我们的人力、财力和作品的调配,所以我们只保留了一些参展年份相对较久的亚洲博览会。

  我对新加坡市场蛮有信心的,或者说热情非常大。不管现在的西方或者白人世界多么垂青韩国市场,或者以中国为轴心进行辐射的华语市场,我觉得从目前的地缘政治和经济状况来看,西方画廊还是得有一个后花园,有不同政治和文化立场的艺术家。如果你不尽早在东南亚铺开局面,肯定是不明智的。当然对于大体量的画廊来说,这件事情难度也是非常高的。因为画廊不像特斯拉、IBM、苹果这种跨国企业,他们对于亚洲的理解还停留在比较浪漫化的同质化的视角。

  这两年我们看到很多博览会的报道都非常同质化,比如哪些藏家来到了现场,在社交媒体上罗列一串名字,以及能不能取代香港之类的讨论……大家对博览会的期待好像都是一样的,包括博览会在向画廊介绍自己的特点时,可能也仍然拘泥于那些带着热钱来新加坡开企业的大陆淘客身上,这是对东南亚艺术市场的误解。

  我觉得新加坡艺博会更适合中型的一线画廊,他们在选择艺术家作品和征询艺术家意见上更加灵活,尤其是本身有一些业务量是来自亚洲的画廊,对于他们而言新加坡是一个很棒的选择。这里的客人在10万-15万美元区间的作品购买欲望很强,他们也非常愿意支持年轻艺术家,甚至是做影像、观念的艺术家。这个价格区间对于中小型画廊而言是利润非常高的区间,反而对于极大体量的画廊而言这各区间的作品比较稀缺。这是新加坡艺博会极大的优势,目前没有太多地宣传出来。

  做博览会或者开发市场,不同的平台要有差异化才能虎口夺食,不是说最大的画廊都来了才是好的博览会。我们在博览会现场交谈的时候,发现不管是西方巨无霸画廊,还是在一两个城市有分支机构的一线画廊,或者亚洲中小型画廊,不同体量的画廊对博览会的预期是一富途娱乐注册样的,这是对市场极不理性或者不冷静的判断。有些地区的博览会可能就是更加适合某个价格区间的作品,精准分析不同地区的藏家,才能达成画廊的目标。

  事实上东南亚有很多很棒的藏家,他们是全球很多大的美术馆的理事,有很多私人收藏,在全世界的社交都很活跃。这是非常好的藏家蓄水池,比如万一东亚出现资金流转问题、支付问题或者地缘产生的运输问题,马上就有板凳选手可以补上来。而且1月份对于亚洲画廊来说也是很好的时间节点,你可能在新加坡认识了10个藏家,其中有4个有效客人,对你的艺术家有兴趣,他们可能就是接下来香港巴塞尔的目标客人,甚至可以一路带到北京、台北、瑞士巴塞尔。

  另外一点对博览会同质化的期待和沮丧,是大家都在抱怨新加坡没有客人,或者说他们想来新加坡遇到在这里开企业的中国人,这让我非常惊讶。现在全球很多城市都有博览会,大家觉得博览会只需要我打包好作品和行李,去到现场销售就会发生;如果销售不好,就是这个城市的市场不好。画廊在对博览会预热之前,可能真的需要做一些提前的研究工作,了解这里的经济状况和藏家分布。我们总是看到英文网站上一些你必须了解的东南亚或香港的20个藏家,但是这个名单会漏掉很多非常有效的客人,可能他们是非常低调的,并不在社交软件上活跃,但是会买很多东西。

  我们画廊也有很多东南亚客人,但是一直苦于没有平台把作品带给他们,给他们更近距离的对话和交易,即便他们能去香港巴塞尔,但是我们还有大陆香港和台湾的客人,能有多少作品留给他们呢?所以有了这个平台,让画廊在这个平台上找到适当的价格、作品去打造一个新的市场,这是非常重要的,而不是所每次去不同的博览会都带着老三样去销售。

  如果只是冲着ART SG艺博会,我这次不一定来新加坡,其实更主要的一个目的地是鲸美术馆。我觉得内地很多藏家或者从业者来新加坡也都跟鲸美术馆的开幕有关系,它们恰好在同一个时间,大家也去了ART SG艺博会,所以很多人反映说今年内地来了不少人,远胜过去年,这很容易理解。去年这个时候中国刚刚解封,出行还比较困难。

  我看艺博会没有那么细致,听到的消息是展商减少了20%,去年首届参展的大牌画廊今年有些退出了,有当地的收藏家跟我说,水准有比较明显的下滑。不过也有藏家表示,说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加入了很多中国内地面孔的观众。至于内地参展商,像是当代唐人艺术中心、SPURS画廊、香格纳画廊、没顶画廊……等经常参加国际性艺博会的画廊也都在现场。

  我去了两个主要的艺术区,一个是大概10多年前建成的吉门营房艺术区,在城市边缘的一个小山坡上,不过因为新加坡很小,离市中心只有几公里。这个艺术区环境很好,绿树成荫,没有市民游客,政府给到艺术机构们相对较低的租金。有几家画廊做的是自己的展览,另外有四五家画廊展出的不是自己日常的展览,而是几个收藏家邀请策展人做的关于它们收藏的展览,分布在四五家画廊空间里。

  听当地的从业者说这里比较寂寞,平时没有什么观众,即便是一年一度的1月份艺术周,观众数量也不多。博览会开幕前一天,主办方组织的观众和自发过来的观众,总数也就100多人。从这个角度来说,新加坡极度缺乏海量的艺术观众。

  另外一个艺术区就是新加坡美术馆(SAM)所在的地方,位置很好,离市中心更近,一步之遥,从博览会过来可能不到三公里。这里是由原来做仓储物流的建筑改造而来的,但是周边的物流还没有完全搬走,所以出租车走到那里的时候,大家很容易认为是找错地方了。如果物流都搬走的线来家机构。

  这个艺术区的条件不错,毕竟有一个国立的美术馆设立在这里。美术馆的体量不大,正在进行的展览都是比较前卫的影像作品,工作人员远比观众多。白石画廊也在这里设立了空间,气质上非常像798空间,都是隈研吾设计的。空间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白石画廊,一部分叫新美术馆,美术馆部分收10新元门票,但是两个展览水准没有太大差异,可能美术馆部分是借展的作品,画廊部分是可以销售的。面积非常大,两个空间大概各1000多平,租金也不贵,比798便宜很多。不过如果没有足够的观众流量,对于美术馆应该会有一定压力。

  鲸美术馆也在这栋楼里,但是鲸美术馆的工程其实还没有完全结束,目前完工了一半的空间,做了黄宇兴和欧阳春的展览。如果美术馆完工,大概是三四千平米的体量。这栋楼一共5层,1层和3层是新加坡美术馆,2层是鲸美术馆,5层是白石画廊的两个空间,另外其他楼层还分布了一些其他的画廊,比如国内观众比较熟悉的林大画廊。

  新加坡艺术机构有学术性的,也有一半是相对比较商业的画廊,有些还是比较草率的,真正好质量的画廊机构不多。但以上这几家机构呈现出来的内容都还不错。比如白石画廊富途的新美术馆空间,带来的是菲律宾艺术家罗纳德·文图拉,我们平时经常在拍卖行看到,但对他的全貌了解很少,在这里看到他的个展还是很有质量的。

  我听到来自香港的拍卖从业者提到,来自东南亚的客户近10年来一直在减少,所以他们对新加坡还是持观望态度的。结合卓纳画廊、佩斯画廊、贝浩登去年参加ART SG但今年集体缺席的情况,可以看出西方主流艺术机构对新加坡市场也是比较消极的。

  其实参加鲸美术馆开幕的艺术圈人士中,很多人都有10年以上没有来过新加坡了,可见东南亚跟中国市场的联系比较疏远。但透过鲸美术馆的开馆,大家似乎又嗅到了什么信息,新加坡作为中国很多高净值人群移民的去向,大家似乎也在期待这里可能发生点什么事情。

  鲸美术馆明确提出了新当代的概念,他们选择了中国70后最具市场热度的黄宇兴和欧阳春,而且所有的购买都是在过去两年中迅速完成的,这对国内的藏家和艺术机构来说是有些震撼的,所以大家也对这件事充满了好奇。等于是来自海外的华人资本,给中国当代艺术的新兴板块投了一票。不过鲸美术馆目前并没有披露更多的想法,但是他们提到了今年底会把在北京的美术馆开出来。

  这次是我第三次来到新加坡。第一次是2011年,偏锋画廊参展“艺术登陆新加坡”艺博会;第二次是2018年,偏锋画廊三位代理艺术家参展新加坡国家美术馆、新加坡艺术科学博物馆联合推出亚洲首次极重要的“极简主义”大展。这次是我第三次来到新加坡,相比前两次而言明显的感受是,之前要跑零星的好几个地方去看当地画廊,现在也有类似北京798艺术区这样的集中呈现画廊和美术馆的场域。

  今年是ART SG的第二年,主办方很早以前就和偏锋画廊沟通过,我们需要更直观地考察和了解博览会的情况。这次新加坡艺术周宣传做得挺好的,博览会与美术馆及画廊的联动,一系列艺术装置、沉浸式投影遍布各街区,让这个城市有着很浓的艺术氛围。现在旅行条件放宽,是时候该看看同一时区不同文化下的艺术市场了。

  ART SG毕竟是东南亚最大规模的艺术博览会,我是开幕半小后进入的展馆,人流已经非常大了,国内藏家也有出现。大部分观展人群集中在过道聊天寒喧,展位上的工作人员状态相对空闲,感觉成交不是很活跃。新加坡从国家美术馆和私人美术馆以及艺术机构、画廊的作品大都强调地域文化和历史,我想,在场的藏家的收藏审美偏好应该也偏向东南亚元素居多;再,目前ART SG的目标客户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东南亚,如果国际藏家不出现,外国画廊带来的作品带着文化差异,多少会有些水土不服。作为中国画廊参展,作品的选择上需要有针对性。在当下各行各业如此卷的氛围里,不痛不痒的博览会需要找到不可替代的存在原因。

  我在ART SG前两天到达,参观了新开幕的鲸美术馆的展览和新加坡国家美术馆。鲸美术馆展出黄宇兴和欧阳春的双个展,新加坡国家美术馆除常设展览外,正在展出热带主题展和刘国松的个展。一家私人美术馆,一家国立美术馆从展品质量到展陈设计,可以看到两个机构对展览的严谨态度;鲸美术馆的开幕展,为新加坡的艺术生态贡献了多元化的力量。

  新加坡是一个经济富足,城市建设精致的国家,文化艺术底蕴深厚,它一直有艺术生态,但是否已经形成艺术市场闭环还不确定。香港是现阶段亚洲的艺术品交易中心,经过长时间的累积,它有顶级的画廊、拍卖行、博览会,完善的一二级市场,有对艺术品多重的审美和包容。从这些方面观察,新加坡距成为艺术品交易中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019年鸭绿江美术馆做了新加坡艺术家赵仁辉的个展“界限”,所以2020年新加坡S.E.A Focus艺博会期间,香格纳做了以“界限”为主体的个人展览,我也去了现场,感觉到新加坡政府很支持文化艺术项目,当时的新加坡文化部长刘燕玲带着文化部门和投资部门的官员,到现场和艺术家、艺术机构深度交流,政府对文化产业是有着野心和宏大愿景的。

  时隔四年,这次新加坡之行我想再看看它的发展和变化。但是整体氛围不如预期,参展画廊、机构,还有观众都不像以前那么踊跃。在ART SG艺博会走了一圈下来,印象深刻的作品不多。这个艺博会的地域化很明显,基调和趣味是以东南亚艺术风格为主。这跟香港、韩国、日本有很大不同:香港的包容性最强,有一种世界格局的眼光;虽然韩国和日本的地域性也比较强,但包容性还是有的;在这一点上,新加坡的局限性挺明显。这可能也是一些大画廊去年参加过首届ART SG之后,今年就不再参加的原因。比如艺博会现场的很多国际大画廊,老板都没来,只是一些工作人员守着。当然艺博会的活动流程做的还是非常精细的,环境干净、舒适,包括现场的咖啡厅、服务细节、流程导引非常到位。

  除了艺博会之外,我们参观了吉门营房艺术区和几个私人美术馆,其中上维尔基路的私人美术馆是几个藏家一起做的,他们用艺术项目取得了这个历史建筑建筑的使用权,定期更换他们的藏品,很有意思,但我估计游客很难走到那儿,是一个小泛围交流的所在首页-【博世娱乐】-博世娱乐注册登录平台_首页-。

  印象深刻的是参观了两个藏家的私人住宅,在香港很难想象有富豪会把自己的家庭对陌生人开放,甚至邀请他们到卧室里参观他们的藏品陈设。他们分别是菲律宾裔银行家和印度裔企业家,都是60后,应该是当地颇具代表性的实力藏家,但他们的藏品面貌仅限于东南亚艺术,没有中日韩和欧美艺术家的作品。

  至于新加坡的买气,我没有去具体了解,不过能感觉到有一批新的藏家群体的出现,比如90后的年轻藏家、艺术活动赞助人很活跃,他们已经形成了一个新的主体,这些有着欧美留学背景的新藏家也开始收藏东南亚之外的艺术,这些人的趣味和眼光会改变当地的艺术生态。我看到国内也有很多年轻的藏家来到新加坡。他们在展览现场和单元活动中都是亮点,很活跃。

  在新加坡的美术馆、艺术机构看展览的时候,我感觉到当地年轻艺术家表现比较突出,他们在影像和观念方面做得特别好,架上和装置比较弱。这次看到新加坡艺术家何子彦的作品,他曾在2011年代表新加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国家馆;我邀请了赵仁辉见面交流,他即将参加2024年威尼斯双年展新加坡国家馆。这两位最优秀的新加坡艺术家都是做影像艺术的。

  这些天在讨论的中新30天互免签证政策,想起来新加坡出租车司机开的玩笑。他说30年后新加坡就是中国的了。因为大量的中国富豪涌入,来新加坡生孩子、置业,原本的新加坡华人已经生活不起了。开始外迁移民,这当然只是一个玩笑。在与当地的新移民交流时,他们也不确定在这里永久生活下去,而且这些移民也不一定会成为藏家。

  富途

  现在日本、韩国、香港都在争取亚洲艺术市场的龙头地位,这次香港M+、大馆、香港巴塞尔的负责人也都来新加坡为香港造势,争夺市场。几轮艺博会下来,香港的优势已渐显优势,我听到有业内人士预判,随着国际和国内形势的变化,香港很有可能再现类似90年代时期的局面,成为地域国际文化交流的唯一窗口。它的包容性、专业度、藏家群体以及对中日韩的覆盖,是新加坡无法比拟的。

  这次的艺术周对于新加坡来说,其实是蛮好的一个展现当代艺术风貌的契机或者说舞台。比如鲸美术馆、Singapore Art Museum(新加坡美术馆)、39+画廊、33拍卖等都同一栋楼里开幕,美术馆、画廊等艺术机构跟博览会联动,内容还是挺丰富的。但是相对来说感觉新加坡的当代艺术的“体量”比香港小,所以感觉逛了两天之后就没什么可逛的了。如果新加坡当代艺术圈能够再一起挖掘一些本地更有特点地事情,可能会更好一些。

  今年是ART SG博览会的第二届,去年第一届的时候因为疫情刚刚结束没有安排来到现场,听说去年办的不错。我们空间作为画廊虽然成立时间不久,但还是希望有机会参与一些海外的博览会,特别是像新加坡和香港,这些以华人为主的国家和地区,在文化艺术等认同上可能更接近一些。正好也赶上几个熟人在新加坡的画廊开张,JW Project在新加坡已经开张一年多,董炜老师的海莱画廊也在新加坡落地开幕,还有39+画廊等等都比较熟悉,正好来现场感受一下新加坡的当代艺术,和本地画廊主、藏家和美术馆交流的过程中,也对新加坡的市场有了一些了解。

  ART SG是一个相对国际化的博览会,特别是日韩和欧美国家的画廊数量分布比较均匀,新加坡和东南亚本地的画廊参与的也比较多。我觉得博览会的人气和“买气”可以分几方面来看,本地画廊由于有自己的藏家群体,这些藏家更关注新加坡和东南亚的当代艺术,对于西方大画廊,本地的大藏家也会关注一些国际化的名单,所以这些画廊的销售没有太大问题。对于在新加坡没有太多耕耘的画廊,如果带来的新面貌艺术家可能接受度会稍弱一些。本地藏家需要一个认知和熟悉的过程,博览会毫无疑问还是要靠本地藏家群体的支持。正好1月底正值国内春节前夕,很多中国藏家可能都无法抽身出国,加上3月份香港的博览会的临近,香港地区得天独厚的税收优势等,新加坡的博览会显得吸引力就相对弱一些。

  新加坡艺术博览会VIP第一天,来的人不是那么多,很多画廊都比较清闲,不像香港巴塞尔、ART021或者西岸这样忙碌。虽然我们看到各种数据看到新加坡的富豪占比多少,全球排名第几,但是如果这些群体没有对当代艺术的爱好,也没有做好艺术收藏的基础教育,仅靠少数的大藏家来支持博览会,不可能雨露均沾。新加坡需要深耕本地的中产和中产以上的新兴群体,真正带动他们的艺术消费。

  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首届参展ART SG的西方大画廊今年缺席,而且大画廊云集的展区带来的作品也都比较弱,没有让人耳目一新的体验。一层新画廊展区的很多作品更是参差不齐。

  我觉得新加坡还是有艺术生态的,毕竟像香格纳、大田秀则这样的优秀画廊都在此生根,这会慢慢带动一定数量的藏家群体或者艺术爱好者,但这个过程可能是艰难的。我觉得新加坡很多金融等领域的新贵们,还没有那么多时间去享受当代艺术带来的美好;新加坡政府在税收等方面的支持也不如韩国、日本和香港。即便中新加坡免签,中国游客和藏家也不太可能舍近求远去新加坡买艺术品。

  这次新加坡之行的切身感受是,ART SG博览会以及联动的新加坡艺术周都在努力展现最佳状态,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与整个城市的联动。另外,博览会组织者需要加强一些细节的改进。

脚注信息
富途娱乐 Copyright(C)2022-2032
百度地图 谷歌地图
图片